肥胖症的患病率在过去30年高速增长,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显示:全球大于18岁人群中,超重人数达19亿,肥胖人数达6亿。看到这些数字,声称自己是“小仙女”,每天坚持“只喝露水”的女性或许更加恐慌了。对此,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薛耀明表示,从医学的角度来讲,并不是所有的“胖”都是肥胖症。
日常中说的“胖”
并不一定是肥胖症
夏季临近,网上不时冒出“5月不减肥,6月徒伤悲”、“好女体重不过百”之类的言论,更有些人体重达到了三位数——100斤以上,便大呼自己要减肥。然而,这些人真的需要减肥吗?
薛耀明介绍,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、环境、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及分布异常,通常伴有体重增加,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,如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慢性代谢性疾病,其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。
他指出,如果是儿童肥胖症,大多属于原发性,主要由于营养过剩、活动过少和遗传等因素引起;而继发性肥胖症是由于下丘脑-垂体感染、肿瘤、创伤、皮质醇增多症、甲状腺或性腺功能减退、胰岛素瘤等疾病所致。
肥胖症的衡量标准以体重指数BMI(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)最为常用,腰围则是另一个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标。世界卫生组织将BMI≥30kg/m2,男性腰围>94cm,女性腰围>80cm作为肥胖的标准。因此,薛耀明指出,日常中大家所说的“胖”并不完全代表肥胖症。
肥胖患者并发症检查
至关重要
需要注意的是,“仅仅靠这两项指标无法衡量超重/肥胖对身体的损害。”薛耀明表示,肥胖症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相关疾病,进而影响预期寿命或导致生活质量下降。
他介绍,我国人群大规模的测量数据,汇总分析了BMI与相关疾病患病率的关系,结果表明:与正常体重的人(BMI为18.5~23.9kg/m2)相比,BMI≥24kg/m2的人患高血压风险增加3~4倍,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~3倍,患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(即血压高、血糖高、血清总胆固醇高、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)的风险增加3~4倍。而BMI≥28kg/m2的人中90%以上都患有上述疾病。
因此,他认为对于超重/肥胖患者并发症,如代谢综合征、血脂异常、高血压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、多囊卵巢综合征、女性不育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、抑郁等的检查是至关重要的。
“间断饮食”对减肥
有一定效果
“肥胖症的人之所以越来越多,基本原因就是摄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。”薛耀明表示,如果要减肥,最关键的其实就是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,虽然用药物也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,但是目前批准能够减肥的药物很少,没有副作用的减肥方法就是控制饮食加适度运动。
健康合理的饮食是一切减肥措施的基础,“管住嘴”并不是让人完全不吃东西。他表示,最近的研究发现,间断饮食(如晚餐选择不吃主食或少吃一点)对减肥有一定的效果,对身体的损伤不大。如果完全不吃东西,则容易导致肠胃的功能受损及营养不良。
就“迈开腿”而言,薛耀明指出:“运动想要达到减肥的效果,必须要出汗。”他建议一周运动5次,每次45分钟以上。(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李晓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