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讯 这是一个从猪圈里走出来的致富带头人,这是一个巾帼女子的创业史。贫困和困难没有打到她,她带着农村姑娘特有的淳朴和勇敢走进了养猪致富的道路。她的名字叫蒋丽,是河包镇核桃村8社的村民。每天清晨5点,她便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,准备草料、清理猪舍……如今36岁的她凭借自己的双手,通过10多年的努力,实现了自己的养殖创业梦,去年的年产值高达100万元,成为大家称赞的致富能手。
白手起家 克服困难
蒋丽家如今有6口人,夫妻俩生了一儿一女,加上年迈的父母,一家人生活关系和谐,其乐融融。2003年,经过介绍,蒋丽嫁给了陈金华,当时陈金华家里就养了几头猪,蒋丽却不敢走进猪圈,一进去就吓得直哆嗦。原来,她娘家是河包镇转龙社区的,家里靠着制作粉条、种点地维持生计。在嫁人之前,她从来没有养过猪。那个时候,陈金华就领着她一起进猪圈,喂猪食、清扫粪便。渐渐地,蒋丽终于克服了恐惧,开始一个人打猪草、喂猪食。
2008年,夫妻俩孕育了他们的第二个小生命,家里有了两个孩子,靠着务农为生的一家人明显感受到了经济的压力,小两口便寻思着要么外出务工,要么就把猪圈扩大,规模化养猪。考虑到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,两口子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。但在当时,他们俩的这个选择遭到了父母、乡亲所有人的反对。养猪在他们的眼里是一门技术含量低、工作环境差、风险高的行业,蒋丽却说:“我们两口子都是农民出生,没什么技术,但是我们不怕脏、不怕累,也不怕穷。赚了,我们就赚了,赔了,大不了也就是穷。”
俗话说“万事开头难”,修建养猪场、购买子猪、饲料都需要钱,蒋丽就向娘家、亲戚朋友借钱,跑破了鞋、磨破了嘴,夫妻俩筹集了10多万。拿着这笔创业资金,夫妻俩买来砖、水泥,扩大了猪圈。但是,养猪需要饲料,陈金华四处求助,找到了一个销售饲料的老板,愿意为他们垫资。资金有了,为了解决技术问题,蒋丽经常参加畜牧局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,还请专家上门指导,自己学习加工饲料。
“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”,由于她的刻苦专研和坚定执着,加之在畜牧局、农技部门的及时指导下,她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养殖经验,从当初的80平米的养猪场到现在700多平米,经济收入逐渐增加,养殖效益也越来越好。如今,夫妻俩共喂养了300多头猪,年出栏700多头。
带领村民 共同致富
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致富路后,夫妻俩开始思索,如何能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。刚好,村里的第一书记吴永胜引进了丹参种植项目,丹参这种中药材市场前景好,易成活、成本低、高回报,规避养猪风险的同时还能带领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增收。说干就干,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,很快,他们就承包了100亩地,种起了丹参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丹参种植采取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由公司提供种苗、技术指导、收购等“一条龙”服务,由村级平台公司和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土地流转、务工等。公司的“订单合同”还有“利民”特色,丹参有“保护价”,如果市场价高则按市场价进行收购。
走进丹参种植基地,男男女女都忙碌着。贫困户张云吉是一个头发花白、身材微胖的老人,虽然已经70多岁了,但身体硬朗,干劲十足。他去年就开始在这里务工了,60块钱一天,春节前的那一个月两口子拿了2000多块钱的工资,笑不拢嘴。蒋丽说:“发工资那天,刚好赶上快过春节,我就做了饭,大家一起吃了团年饭,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,我觉得这个丹参没白中!”如今,第一批丹参就快出土了,蒋丽说,效益好的话,年产值五六十万没有问题。
种养循环,绿色发展
荣昌猪是世界八大、中国三大猪种之一,以“皮薄”、“肉嫩”“瘦肉多”闻名中外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为了带领村民一起致富,夫妻俩欲采取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方式,在核桃村2社建设占地25亩的规模化养猪场,圈养猪场4000平方米,放养猪场10000平方米,吸纳15户建卡贫困户和20户一般农户加入。建卡贫困户利用扶贫信用小额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,按8%年利率获得固定分红。同时,结合河包镇万亩高淀粉红薯基地建设项目,可将养猪场产生的猪粪按200/吨的价格销售给红薯基地,同时,红薯基地淀粉加工的余料、丹参叶又可用来做饲料,真正实现种养循环。
谈及养猪场的未来发展,蒋丽很有信心。要想靠养猪发大财,创大业,就一定要上规模,走合作化道路,增加就业岗位,带动村里经济发展,同时根据当前土地流转、环保发展的形势,实行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化模式,为群众提供营养绿色食品。
“干事业要有恒心、决心,更要有信心。”这是蒋丽口头上经常说的一句话,面对取得的成绩,蒋丽并没有满足。“为了感谢家乡人对我的帮助,我愿意用我所掌握的技术,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创业,走上致富路。”(粟小娟)